封面圖片:早稻田大學的雪景(往大隈講堂方向)。大概自12月開始,東京就會開始進入下雪季節。這張照片是2018年1月時拍攝,當時是即使在東京也難得會遇見的大雪。按照學校不同,申請季有時會拖延至嚴寒的冬季。只要熬過冬天,春天就會到來(筆者攝影)。
*最終更新:中歐時間2024年03月05日00時45分。
前篇介紹相對簡單的留日管道。如果看完過後讀者仍想不開(?),堅持以日語管道申請日本的大學,究竟會需要那些日語證書呢?
結論來說,學部(學士班)層級的申請,日本留學試驗(EJU)的泛用性是最高的,較少學校接受日本語能力試驗(JLPT,即一般最廣泛被認知的「日檢」)。至於大學院研究科(碩博士)申請,則JLPT泛用性較高。其他的語言證書,一般來說都可以直接無視。
但是,大家最擔心的日語檢定證書,不過只是申請門檻:以日語管道申請,各大學會在書面審查通過後,增加現場筆試與面試的要求。書面審查的意義,正確來說是確認大家有無筆試應考資格而已。
是以,並非提交日語證書,就等到開學都不用練習日語。不少人會問是否要前往日本的日本語學校就讀,對此筆者私自認為:準備日語證書可以自學,各校筆試才比較需要日本語學校協助。
由於疫情和全球搶留學生大戰的緣故,各大學和研究科對於日語或其他外語的規定,也是不斷持續變動。這篇文章就是用來告訴大家,究竟錄取日本的大學,需要哪些日語證書!
章節目錄
雖然多數日語證書永久有效…
日本各大學皆規定,日語證書和其他書審資料,都須準時送達。因此申請截止日到期卻並未遞件,或者遞交文件短少,都可能導致被取消筆試應試資格。作為特例,因為文件比較偏門,或者因為校方描述模糊導致的缺件,得以較寬鬆的投遞時間再次投遞。
只是單就日語證書而言,各大學的要求通常都十分明確,並沒有模糊處理的可能。如果時間到仍不能遞交,那麼就會直接被取消應試資格。雖說如此,如果提早先考張證書,之後再用來遞交,這樣子可行嗎?
這裡筆者分享一個聽說真實發生的故事:
有一個臺灣人,畢業後不會日語便隻身前往日本上班,並每天以通過日檢N1為目標,勤奮地練習日語。皇天不負有心人,終於有一天,他通過了日檢N1,並且跟他的日本人朋友分享。他的朋友聽到了後,也替他感到高興,於是就說了:「好厲害呀!朝N2繼續努力吧!」
這個臺灣人聽到想必很尷尬:這代表他朋友認為他的日語不太好。因此這個臺灣人費盡千辛萬苦,卻只通過最簡單的日語檢定(日語檢定的難度,是從最簡單的N5,一路排到最難的N1)。
為什麼要分享這個笑話呢?筆者要強調的重點是:
包括您未來的教授,絕大多數的日本人都不會知道,日語證書這張紙代表什麼。所以有要用到再考這張紙就對了!
日語證書最原始的作用,就是張申請學校和工作升遷需要用到的紙!JLPT本身並沒有設置有效期限,但是一般而言,例如關於EJU,JASSO本身有規定,有效期間只有兩年。換句話說,假設有一位日語神童,國中畢業時就考出各科滿分,然而在高三準備申請的當下,那張EJU證書便會因過期而失去效力,屆時只能再考一次。何況有些大學有更嚴格的時間,只有最近兩回或三回可以提交。若EJU考錯回數,大學端也一樣不會承認!
日語證書這種東西,並不會越陳越香,只會跟您當前的日語能力越來越脫節。
至於大家耳熟能詳的JLPT,用於規劃自學是很有用(自學教材會參考JLPT分級),惟多數只有大學院級別的申請,會承認JLPT的有效性,有些甚至會當作唯一的日語證書。學部層級的申請,除了先前疫情的特例,多數頂尖大學只接受EJU作為申請用的日語證書。並且,有些大學院研究科只會接受近兩年的日語檢定成績,例如慶應大的大學院研究科。即使JLPT是永久有效,承認的時間最終仍以各大學為準。
即使申請時不能沒有,並非越早考到越好,而是要按照各大學的簡章規定進行準備。通常如果學校要更改規定,也都會提前一兩年預告。
疫情對於申請用日語證書的影響
疫情導致各國大學在語言證書層面暫時放寬了標準。例如托福便推出了能在家考試的「Home Edition」的選項:就算是在疫情期間,也不忘坑大家的荷包。德國部分,用於申請大學的DSH,也一度全面免除口說要求。
以各種日語檢定來說,本來無論是EJU或JLPT,都沒有考口說的要求。並且至少日語證書層面,大學端在疫情後也收緊並拉高日語證書的標準。例如慶應大學於2023年便預告,打算於2025學年度申請文學部的考生,若提出JLPT證書將不被受理。有些日語要求不嚴格的學部或研究科,也曾考量疫情接受其他檢定(例如J-Test),但目前陸續接改回疫情前的要求。因而,報考各大學的學部,盡量以提出EJU作為日語證書的證明;至於大學院研究科部分,則多數是以JLPT為準。
另外,理工相關的大學院研究科較為常見,有些只接受用英語證書申請,即使並無標記英語授課。這種情形就完全不需要考慮日語證書。千萬不要傻傻地考了一張JLPT,才發現對方根本不看!
備註:疫情對於各日本大學實際產生的永久性的影響,就是有些大學推出線上平台(例如早大的TAO),改善備審資料的提交方式。過去必須委託在日友人購買申請表格後郵寄來臺灣,表格填完再連同其他備審資料寄出。目前有些大學仍保持傳統(?),並未省略寄出備審資料的動作,但是開放可以直接從網路下載申請表格,也算是有些進步。只是有些大學的入學考題,還是得委託人從各校合作社購買,並且筆試和面試仍舊得飛到日本…
有用的日語證書(一)日本語能力試驗(JLPT)
不管是在臺灣或日本,JLPT是在日語學習者當中,認識度最高的語言檢定。通常所謂的「日檢」也都是指JLPT。除了歷史悠久的緣故(1984年開始,中曾根康弘首相的時代),也因為許多日語學習書籍,都會按照JLPT的考試分級進行編排,日語學習者要不認識也很困難。
最初JLPT分成四級:最難的是1級,最簡單的是4級。自2010年開始,則採用新的分級制度,也就是將原本的2級切成兩個部分,變成現在的五級制:原本的1級還是N1,2級則分成N2和N3,3級變成N4,4級變成N5。
大家手邊若有『完全掌握』系列的日語文法書,該書便是按照舊制編排:若2級的部分按照新制拆成兩本,就得重新編排,於是大新書局便宜行事,直接在上面加註「N2、N3對應」後,就繼續在市面販售。
JLPT目前並沒有正式的對應CEFR分級,但是習慣上都會以N5為A1、N4為A2,並以此往上類推。這點可以給習慣CEFR的人做參考(解說點我)。
但是哪些分級對於報考大學是有用的?由於JLPT並不考口說和寫作,所以有意願招募外國人的企業,對於漢語圈的國家來的應聘者,都會要求至少N2乃至N1的程度。人資也清楚,JLPT不考表達能力,所以並沒有什麼可信度,多半相信筆試和面試的結果。
大學方面,雖然教授們不見得清楚日語證書的分級制度,但招考運作層面,也都只是視N1證書或EJU為門檻,之後再以筆試和面試,測定申請者的表達能力。
備註:大學端的重點並非「語言表達能力」,而是「學術表達能力」。也就是:即使日語有不精確之處,只要能夠正確理解學術文獻內容,並再有效歸納整理後能正確表現出來,那麼就會被視為有能力參與學術課程。白話來說,教授能搞懂你想說什麼。
關於JLPT分級很多看法只是刻板印象
由於許多自學教材或日語課程,都會按照JLPT進行編排,因此了解JLPT的分級便有重要性。許多人可能聽說這些說法:
N5級別的證書只要會五十音就能考,太簡單根本不值得考。
N4或N3級別的證書才有報考的價值,直接考N1也可以。
N1的證書準備三個月就通過,日語太簡單根本不值得學!
即使通過N1,日語也說得很糟糕,日語證書根本不准!
這些說法並不違反日常經驗,但也並非精確。
筆者曾跟俄語老師討論過日語的邏輯,但是在筆者解釋到五十音後,俄語老師就果斷放棄:原因並非日語比俄語難,純粹只是對俄語學習者來說,日語的邏輯較難感到習慣而已。筆者也聽過學德語的朋友,表示日語區分長幼尊卑的概念,讓人搞不太清楚:實則德語也存在duzen跟siezen,部分保守的職場還不能用錯呢!
多數臺灣人覺得日語簡單,一方面是因為漢字加持,另一方面則是日本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力,所以多數人相對熟悉日本文化。由於N3程度的日語學習,會將各種動詞與句型結合起來,文法也變得比較複雜,所以坊間才會覺得至少N3才有鑑別度。
但日本方面設計日語分級時,是針對不同母語的學生,設計日語學習框架,而非單純針對臺灣、中國或韓國的學習者。即使對臺灣人而言,N5是「只要會五十音就會過」,但是對歐語母語者而言,要記得不同的字母系統(同一個發音還兩組),還要記一堆漢字,這並不太容易。做為比喻,大概就像是我們學俄語或阿拉伯語吧?
從另一個觀察角度也能證明,JLPT的框架是有用的:歐美學生在高階日語的表達力,通常高於漢字圈的學生。筆者以前在早大參加日語進階課程時,即使前往早大前已通過日語N1,日語反而比起歐美學生是最爛的:因為歐美學生學到高階日語時,並不能如同華語母語者,利用既有的漢字基礎學習;故這些歐美學生若被評為「N1」,那就大抵在表達能力也絕對是N1程度。
JLPT從N5到N1都有意義
從申請學校的角度來說,JLPT分成5級確實存在意義。舉例來說,N5證書在日本入管法規有個重要意義:如果你想前往日語學校就讀,必須要提出至少N5級別的日語證書,或者有150小時的學習時數。以臺灣大學來說,每週4堂的日語課(1堂50分鐘),每學期15週(舊制18週),則至少要上三個學期,才會超過要求時數。多數高中應無日語作為二外選修(就算是有時數也不一定夠),這時JLPT的證書就能派上用場。
有些國家日語學習風氣低落,或者資源並不充裕,N5算是剛好的門檻。至於大家覺得「至少不只知道五十音」的N4證書,只有特定技能勞動者要更新簽證時,才真的必須至少提出等同N4級別的日語證書。這還是針對2019年「東京福祉大學黑工事件」新增的日語要求。也就是說,單純前往日本語言學校就讀,並無直接考N4的必要性:一張穩穩過的N5,就能告訴入管單位你有在學日語了!
有研究所念至少要N3程度
普遍認為「確實有認真學日語」的N3,在日語學習的評價而言,代表可以應付多數的生活情況(根據JLPT的說法),類似CEFR的B1程度。多數學習者和日語老師也同意,N2跟N3所學文法,對應日常所需最為實用。大新書局的『完全掌握』系列文法書的2級部分,沒有根據N2跟N3的分級進行拆賣,也確實有商業考量外的因素。
實際來說,最初JLPT的主辦方將舊制2級拆成N2跟N3,原因只是按照舊制安排,相當於讓通過新制N4的學習者,下一階段就準備新制N2,難度跨度會太高。JLPT當初的改制主要是考量語言學習難度,跟日常生活實用性的關係並不大。
前篇文章提及,臺大學生以英語管道交換至立命館大學,仍得提出至少N3的證書。但是,申請日本國內的大學,N3證書多半沒用。然而,若是打算申請日本國外的東亞或日本研究學程(非文史哲),N3證書通常相當於在日語要求方面,最低的入學門檻。例如政大日本研究學程(碩士班)規定,英語證書(可以只有多益R&L)和JLPT的N3以上證書,可以擇一繳交。
就以德語區的大學而言,柏林自由大學(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)2023年新設的全球東亞碩士學程(MAGEA, MA Global East Asia),要求的語言門檻為英語C1級別,任一東亞語言(中、日、韓)則為B1級別:當中,日語要求的對應證書,便是日檢N3級別證書(點我)。當然也是有要求N2級別的學程。例如維也納大學的日本學(Japanologie)碩士學程,便是要求等同B2級別的N2級別證書(點我;柏林自由大學的「日本學」也是要求B2,但並未提及對應的JLPT證書)。
擁有N3證書,至少已符合日本國外大學的日本研究碩士學程,所要求的日語基本門檻:雖然不能留學日本,但還有個保底校,人生規劃不延誤呀!例如政大日本研究學程還有雙聯學位,想要留學日本還能「來日」來戰。
備註:一般來說,德國的歷史碩士學程,也會要求在德語C1和英語B2以外,另提交一張B1程度的研究用第二歐語證明(有些大學會免除亞洲學生的這項規定,但不會寫在簡章,建議申請者直接去信詢問)。背後邏輯在於,CEFR定義的B1程度,通常代表對於該語言文法的基礎理解可稱完備。特別受到美國學界影響以及翻譯科技進步,社會科學界有越來越重視統計方法或理論,輕視語言專長的趨勢,但仍習慣會要求研究者對於地域研究目標國的語言有基礎理解。因此相當於B1程度的N3被列為最低要求,算是非常合理的規則。通常社會科學研究的日語要求,會比人文研究(文史哲)的標準低一些。也算是鼓勵大家盡量申請相對缺乏人才的社會科學研究吧?
日本國內讀大學至少要N2
在臺灣舉辦的JLPT考試,通常會將N5至N3安排在上午,N2和N1安排在下午。考生若不確定當前程度,可以同時報考N3或N2。如果幸運通過N2,恭喜您至少已經取得入學理工學科的門檻!相比於N3對於留學日本效用有限,N2和N1的證書則確實能幫助大家在日本,作為就學與求職的參考。
大家或許直覺只能提交N1證書,交換學生多也如此規定(畢竟本來倍率就高)。然而以早大為例,針對希望於2024學年度入學的外國學生,其學部招考只有法學部與人間科學部特別明記只接受N1證書,其他則無標示(點我):這點可能是考慮要拉高非漢字圈申請者,畢竟當其他國家申請者只有個位數或十位數時,每年參加EJU的中國考生超過一萬人…(早大要求提交的文件是N1證書的「成績單」而非「合格證書」,代表他們應該有針對成績進行篩選)
整體而言,如果打算學部開始就在日本就學,應該優先考慮提交EJU證書。如果是接受JLPT的學部或大學院,則越偏向人文的越會採用N1證書做為參考,越偏向理工的則可能勉為其難地接受N2證書。如果從臺灣用日語管道申請雙聯學位,N1證書也通常是最低要求。
備註:以奧地利而言,B2級別的德語證書,是申請奧地利市民權的必備條件,這也是語言學校很重要的收入。不幸地過往日檢成績跟移民日本沒有關係:日本政府確認日語程度的方式,都是遞交歸化申請後,入管局不定期派人家(騷)訪(擾)來口語確認日語程度的(雖然感覺可能比日語證書精準)。2012年開始有高度專門職簽證:在積分表當中,才會把N2和N1證書列入永住權申請時的積點。因為日本的語言學校疫情期間收入慘淡,也許在簽證申請和日語檢定部分,將來是否會有越來越多有利於日本語學校的要求(例如加考口說與寫作),這點值得大家注意。
真正會用到的日語證書(二)日本留學試驗(EJU)
筆者申請雙學位和大學院時,都只用到JLPT的N1證書。但是,如果要以日語管道申請學部,或者從臺灣申請交流協會獎學金(所謂的「現地採用」),那麼EJU的成績便很重要。
EJU在許多日語學習社團,討論度通常就偶爾看到兩三次的程度。購買專用參考書時,常也只能前往紀伊國屋實體店參考。簡單而言,EJU相當於學術日語的測驗,等同英語圈申請時使用的托福和雅思,德語區大學使用的DSH或TestDaF。在日本,EJU是由JASSO統一舉行,每年舉辦兩次;在臺灣則由LTTC代理試務,每年也舉辦兩次(6月與11月),考試地點限於臺北。
原先日本各大學也和德國的DSH類似,由各自大學自行舉辦關於日語能力的考試。例如京都大學目前多數學部,仍舊維持比照日本人進行現場筆試的規定。但隨著政府背景的EJU公信力提升,各大學轉而以EJU作為書面審核的篩選,之後再邀請有超過「合格線」的學生,前往各大學參加筆試與面試。可見全世界的大學,至少在書面審查語言證書方面,都在往便宜行事的方向走…
JASSO從未制定EJU的合格落點
至於EJU的「合格線」,雖然有些網路資源會轉傳各校落點,但JASSO從來沒有公開過統一的整理。以EJU的立場而言,他們只負責舉辦考試,並且會公布每次考試的各科平均、最高分和成績分布(點我),但合格與否的判定權,都是委託各校自行決定:各校得自行決定採計科目和篩選分數。
有些網站會表示,要錄取所謂的「S級」大學至少日本語部分要370分。但是根據JASSO公開的數據,2023年6月場的分數是2020年以來最高,最高分達到374分(2023年12月場維持這個記錄),370分以上的級距則有153人,360分以上則為131人;2022年11月場,最高分為369分,360分以上的級距有307人。也就是以2022年12月場而言,可能沒有人有資格前往一流大學進行筆試。但反過來說,若從人數來看,這些人若都以頂尖大學為目標,則謠傳的「東大要700多分」並不誇張。此外,也是存在制定非常誇張的「合格線」的大學。例如,北海道大學醫學部要求,申請者「日本語」單科要有380分:這個要求不是故意不想讓外國人入學,就是招考單位可能沒有很仔細看過歷年EJU考試結果…
日本留學試驗分成「日本語」和「基礎科目」兩部分,其考科與配分細項為:
- 日本語(聽解.聽讀解200分+讀解200分)、記述(50分)
- 基礎科目(專業科目200分+數學200分)
- 專業科目=理科(生物、化學、物理=三選二)、綜合科目[擇一報考]
- 數學=第一組(文組)、第二組(理組)[擇一報考]
在考試時「日本語」為文理組的共同科目,滿分450分。分成「聽解.聽讀解」和「讀解」各200分,以及 JLPT 中不存在的小短文測驗「記述」(寫作)。整體而言,這部分難度並不比 JLPT 的 N1 試驗差太多。而「基礎科目」部分分成專業科目和數學兩項,滿分各為200分。這樣結合「日本語」的450分,全部滿分就恰為850分(似乎沒人考到就是)。基礎科目和數學都有按照文理組進行區分,並且兩項擇一報考。例如文組通常會選「綜合科目+數學第一組」,理組則為「理科+數學第二組」。理科內部則又分成生物、化學、物理三分科,每分科滿分為100分,考試時為三選二,所以「理科」總分會是剛好200分。關於 EJU 的備考可參考小蟹的分享(點我)。
那麼為何網路謠傳東大等頂尖大學要730分是錯誤的?原因是有些院校根本不會全科採計,或者根本不看EJU成績!
不要忘記,EJU 只是大家書面審查的首關:設置這個門檻只是篩選誰能去他們的大學參加筆試,跟申請者通過與否完全無關!以京都大學而言,學部階段本身並無針對外國人特設入學管道,申請時完全比照日本人辦理(藥學部與工學部除外)。早稻田大學則多數的學部只採計「日本語」單科,學科部分會有單獨筆試。且和臺灣相同,有些學部比較冷門,申請倍率較低,自然標準也會相對放寬。故網傳的各校落點,可能既沒有可信根據,也應該沒有實際參考各校簡章。
日本各院校得設置最低申請分數
真正要注意的是,各校多半並無公布最低的EJU標準,但有些大學會在簡章中,表示申請者的最低EJU分數要求,這個才是真的要遵守的部分:因為低於標準線,就會直接判定沒有申請資格。以臺大政治系與早稻田大學政經學部的雙聯學位來說,如果不想提交N1成績,那也可以改提出「日本語」科目超過220分的EJU成績(點我)。沒有N1或低於220分以下,雖然可以附上日語老師的推薦書作為審查,惟最終畢業時仍要高於這個分數,或者提交N1證書;並且,通常因為其他申請者都有N1,勢必會影響到錄取排序。
至於升大學直接申請學部的話,舉例而言,立命館大學按照文理組,大致要求「日本語」學科,文組280分以上,理組250分以上,並且有規定「記述」的最低成績;立命館大學的後期實施測驗(功用類似臺灣的分發入學,用來塞滿剩下的缺額),如情報理工和經營兩熱門學部,會另外計算兩部分總分(點我)。北海道大學則是一般的學部要求「日本語」270分,「基礎科目」265分以上;醫、藥、牙、獸等學部分開計算,要求從「日本語」340分,「基礎科目」300分開始起跳(點我)。上智大學則根據學部不同,要求EJU的「日本語」必須要300分至340分以上(點我),但沒公布學科部分成績的最低分門檻。
說真的,早稻田大學的政治學與經濟學研究科,都只要求用EJU申請時,「日本語」單科260分。怎麼感覺學部申請真的比大學院還要內捲…
除了應考日期跟EJU的各科分數,也同時要注意 ,打算申請的學部,有無指定「基礎科目」的應試語言。「日本語」科目當然只能用日語應試,但是「基礎科目」部分,則可以用英語或日語應考。有些學部有指定只能用日語,但有些並沒有。如果打算申請的學部沒有指定,大家可以按照自己擅長的語言,選擇應考時使用的語言。
EJU成績的第二個作用:申請交流協會獎學金(申請大學院必看)
許多大學院研究科,接受申請人只提交英語成績或 JLPT 證書。但是 EJU 成績有另一個重要功用:申請獎學金!
交流協會針對碩博士生的獎學金有分「國內採用」和「現地採用」兩種。前者從日本國內申請,本身並無特別規定語言證書的提交;後者從臺灣遞交申請,交流協會這時會要求各位申請者,在提交申請用書面文件前,參加每年6月在臺北舉辦的 EJU(即每年首場 EJU)。只有在申請者中取得「偏差值平均上位」才能正式進入書面審查(至於短期留學則是每年的11月場)。具體分數交流協會並未在簡章公開。
因此從臺灣申請交流協會長期獎學金,首務並非準備書面審查資料,而是準備EJU的考試,並且贏過多數的申請者。這個要求老實說有點微妙:畢竟要研究日本歷史或日本文學的申請者考數學,研究理工或英語學程的申請者考日本語,感覺標準就很莫名…
而大家熟知的 JLPT 證書,僅規定「擁有者才要提交」;英語學程則更只看英語證書。就此而言,EJU才是大家取得交流協會贊助最重要的日語檢定。
感覺上「偏差值平均上位」似乎非常困難,但交流協會直到2020年度(2019年6月場)為止,都有公布申請者的平均點(2020年度版點我)。以最新的2024年度(2023年6月場)來說,包含並未參加交流協會甄選的EJU「臺灣籍(不限臺北考場)」考生共208人(點我),當中有83人的EJU成績通過交流協會的標準,並且公開編號最後一碼為102號(點我)。由此可以猜測申請者當中通過初審的比率並不低。以文組申請者而言,如果大家三科加總600分以上,就應該很有機會被邀請遞交書面審查資料。
備註:自2021年度的簡章都有補充說明,如果是2020年6月遞交申請,並預計2021年4月前往日本就讀,則可以最遲在2021年1月中旬的指定日期前,遞交畢業證書即可;超過這個時間則可能取消錄取資格。但筆者申請的年度是2020年,這一年強制規定必須在2019年6月開始申請時「已經畢業」。因此筆者雖然理論上超過合格線不少,還是被電話告知取消遞件資格啦QQ
EJU成績的第三個作用:申請JASSO獎勵金(非大學院生也要看)
若跟筆者一樣倒楣地不能申請交流協會獎學金(或跟筆者的學弟一樣,根本就忘記截止日前申請…),除了各式私人獎學金(半獎或全獎都有),還有一個管道可以進行申請:JASSO的獎勵金!這個部分從日語學校到大學院都有:即使是就讀日語學校,或申請學部入學,也都可以參考看看。特別是對於研究文史哲或社會科學的人,這會是為數不多的獎學金管道,務必仔細參考!
JASSO的獎勵金正式名稱為「文部科學省外國人留學生學習獎勵費」。如果是沒有任何日本或外國政府的獎學金支援(臺灣而言,就是交流協會的獎學金;正式的法律規定而言,這筆錢是民間機構提供的獎學金…),也沒有任何私人獎學金補助,那麼就可以申請這筆獎學金。
申請途徑通常必須透過大學端的推薦,才能夠進行申請;反過來說,如果申請者有被推薦,就幾乎都一定能支領。在申請要件當中,日語能力達到JLPT的N2級別以上,或者EJU的「日本語」有200分以上,或是擁有CEFR框架中B2以上的英語水準,都能夠符合提交時的語言要求。以2023年而言,該年度大學部分(包含專門學校)共發放3679人,日語學校則有607人,領取人數並不算少(點我)。當然,例如筆者就讀的法政研究科,本身就要求入學時要有N1證書,申請時就不會再問一次日語能力了。
筆者支領的經驗而言,由於分配給東大各研究科(也就是碩士和博士一起)只有1人,學部則有另外的規定;故這筆獎學金份額雖少,卻是競爭相當激烈的獎學金。原則上開學之後才會進行選考,公開標準包含學業成績、經濟狀況、過去獎學金的申請狀況等(通過申請或未通過都要記入);博士申請者而言,也會統計一次性的研究補助。筆者的學業成績雖然得過且過(?),但總之還是幸運地通過申請啦。
注意:有些網站對於經濟狀況的條件說明並不精確。獎學金單位和校方對於經濟狀況的統計,實際有非常多的考慮。除了父母(或幫你付學費和生活費的人)的年收入,也會統計每個月申請者家庭實質可以送給申請者的生活費(仕送り) 、家庭內部是否有人讀大學(或其他必要支出)、以及申請者的花費會用於何種用途。經濟狀況的考慮,並非單純是按照一個死板的標準數字制定(至少筆者申請時是如此)。至於用於申請歐美國家獎學金常見的社團或課外活動,或者其他各種因素,都不在考慮的範圍。因此如果有推薦名額,不妨就嘗試申請看看。
這筆費用一般每月48000日幣(若是就讀日語學校,則為30000日幣)。支付期限為該年度4月至明年3月,相當於支付12個月;但如果是9月入學,則也是支付至明年3月,相當於只有6個月。在筆者的研究科,遞交申請時間是在開學後,這種情況會於之後補發先前月份的生活費給付。雖然用於東京的房租並不太夠,但也算是一筆無不小補的費用。申請者唯二的義務,就是每個月初前往各研究科的事務所(系辦)簽名,以及配合文部科學省的各種出路調查而已。
預計前往日本研究文史哲相關領域的碩士生,因為日本的私人獎學金通常有重視實用研究的傾向,若沒有交流協會的獎學金,通常很難申請到其他的獎學金。目前而言,主要只能從重視國際交流的民間機構取得半額獎學金(例如似鳥=宜得利)。臺大自2021年則發放一次性給付50萬新臺幣的「崇德留日獎學金」。JASSO的學習獎勵金這時就會非常的重要:結合大學內部學業優秀生的學費減免,得省下相當於十幾二十萬臺幣的費用。
結論:除了日語證書,還有很多事要做
許多人在考慮申請日本的大學或大學院時,最初遇到的門檻便是準備日語證書,並且對此感到焦慮。但筆者認為,日語證書常常是申請時,最為簡單的門檻。因為實際運作方面,在遞交書面審查資料後,還會有筆試和面試的關卡,這方面測試的不僅只是日語的理解力,也測試日語的表達力:而這是多數日語學習者較少經歷的。
如果執意以日語管道申請日本的大學或大學院研究科,在日語證書部分,最重要的就是直接確認打算申請的學部或大學院研究科的簡章:只有寫在簡章的日語證書要求,以及關於證書的應考日期規定,才是最為精確的,絕對不是其他的網路資訊。只有精確滿足各校簡章的日語證書要求,才不會在書面審查就被駁回申請。
另外,申請日本的大學,所需的語言證書也逐漸多樣化。有些學部或研究科,可能只看英語證書,或者同時會看英語證書和日語證書。部分學部甚至會同時參考其他的外語(例如德語、法語或韓語)。例如名古屋大學的文學研究科,雖然語言證書的提交只表示「任意」,但在筆試時則會有另外的外國語測驗,並非真的沒有語言能力篩選(2024年度版點我)。
跟臺灣不同,東大的文史哲相關課程,在大學院層級也多半會要求直接解讀研究文獻的語言能力。這些語言能力條件雖然不會在簡章記載,但卻是參加碩士或博士層級課程,隱性被要求的能力。以筆者的經驗來說,曾經打算履修日韓關係史的課程,但是授課大綱規定,參加課程者一定得要會韓語,所以也只能忍痛割愛。但幸虧大學時有履修俄語,所以倒是可以參加俄語歷史文獻解讀的相關課程:這也說明,平時的語言準備,才是應付意外狀況時的最佳依靠。
此外,以社會科學相關學科而言,蘇聯解體後美國學術圈影響力上升,受此影響,英語能力也越來越重要。過去刻板印象認為,去日本只要日語好,現在可能在實際運作層面有需多改變。筆者在東大時參加大學院級別的政治學方法論和法律經濟學的課程。這些課程所使用的指定閱讀,多半都是從美國的社會科學相關文獻,學生會被要求將閱讀後的文獻以日語進行摘要並報告。並且,有些企業在應徵時也是優先篩選英語能力:特別是外國人在日求職成功率事實上很低,英語和日語同時都得兼顧,才能在語言能力部分脫穎而出。
最後,雖然本網站界定是語言學習經驗的分享網站,但是關於日本留學部分,筆者最後還是強調,比起日語因素,各位在思考日本留學時,有很多更為重要的考量,例如:
- 留學費用規劃:筆者認為這點最重要:沒錢只能打包回家;學貸申請也不包含就讀日語學校時的費用
- 將來是否要在日本就職?若無則應考慮去其他國家攻讀碩士學位,才會方便申請當地工作乃至簽證
- 該研究在日本做有特別?像是研究美國跑到日本並不合理,但若研究日美關係,聽起來就合理許多
- 留學地為何不選擇歐美而選日本?如網絡空間與地緣政治研究,美國和歐盟實比日本進步和開放
許多人最初想前往日本的原因,或是因為想看看世界,或者是基於動漫或其他日本次文化,但最終只有將留日生活與生涯發展結合,才能確保在日本的經驗能對人生規劃有正面的意義!至於宿舍好不好住、食物好不好吃、景點好不好玩,老實說真的不是優先考量的問題…
不知不覺筆者也寫了一萬字左右。希望這篇文章對於大家申請日本的大學能有所幫助。如果有需要補充的問題,歡迎大家再下面補充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