封面圖片:維也納霍夫堡的歐洲文化遺產標籤。哈布斯堡王朝所建立的多語言、多民族帝國,傳統如A. J. P. Taylor等歷史學者,多半認為在民族國家的浪潮下,必然走向解體。但近來該帝國被認為是歐洲統合在歷史上的重要嘗試,特別是對於多語言與多族裔的包容性,受到強調跨文化、多語言政策的歐洲聯盟重新評價。究竟繼神聖羅馬帝國與哈布斯堡王朝後的多文化政體,歐洲聯盟會如何發展呢?(筆者攝影)
2023年7月下旬,俗稱「日檢」的JLPT的主辦方宣布,自2025年7月的第一回JLPT開始,增加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架構(CEFR)的分級(點我)。
所謂的「CEFR」乃「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」的縮語,會以歐盟理事會(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)的名義發布。因為歐語學習的普及和歐洲對於多語政策的重視,目前也是最廣泛使用的語言能力分級評價基準。在德語,CEFR會被稱做「GER」,縮寫自「Der Gemeinsame Europäische Referenzrahmen für Sprachen」。由於德國的大學用於簡章的正式文件都是德語作成。如果要確認所需語言在CEFR要求,必須要找「GER」,才會順利地找到。
目前的分級來說,主要按照語言能力評價高低,從最簡單到最難,分成「A1、A2、B1、B2、C1、C2」六個級別。單看分級有些抽象,但大體來說,B1或B2程度,代表語言學習者能應付日常生活的語言要求。
對於多數學習者,C1程度通常就能代表能完整的掌握該外語的能力,可能也是很多人取得語言證書的終點。但是如果要在當地語言學校成為語言老師,以及申請翻譯或哲學等語言要求較高的學位學程,則會要求要有C2程度,也就是等同母語者甚至更高。
BUT…這是用於歐洲語言吧?日語是東亞的語言,跟CEFR又有什麼關聯?
章節目錄
日語學習跟CEFR有什麼關係?
原本CEFR是作為歐洲語言的學習程度分級時的參考,但因為各國也會彼此交流,自己國家的語言作為外語教學時,應該如何設計教學大綱,或者評價教學成效。所以即便並非歐洲語言,各國針對外國人的語言教學和學習成果評價,本身的分級也多少會參考CEFR進行設計。
先前文章也提過,日本政府基於與國際接軌考量,不斷改革外國人的日語學習制度(點我)。以針對外國人的日語教學而言,這幾年有日本文部省文化廳發表過「日本語教育的參考架構(日本語教育の参照枠)」,以及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的「國際交流基金日本語教育基準(「JF日本語教育スタンダード)」,作為與CEFR接軌的報告依據。
根據JLPT主辦方描述,本次增加CEFR標記的作法,本身目的則是在於加強與國際語言評價基準的對話,並不會更動考試內容與日語教育方式。由於日語教學本身就參考許多非日本的語言教學理論,原先N5到N1的日語能力評價基準,就已經在概念方面,和CEFR有所重合。例如坊間認為N3程度的日語學習便能簡單應付日常生活,和許多語言按照CEFR制定的B1程度要求,本身並無太大差別。所以即使添加CEFR的分級標示,並不代表日語作為外語教學時,其教學內容會有所變更。
然而,這個改變確實有些重要性。舉例來說,當如果要像對日語學習毫無概念的人,解釋JLPT的N1代表什麼程度時,具體而言應該怎麼形容?
這個問題在筆者於維也納的語言學校學習時,倒確實成為一個困難:畢竟N1檢定不考口說和寫作,本身JLPT也沒公布對應的CEFR分級。如果從網路查詢JLPT分級對應的CEFR,按照不同機構與單位,答案從B2到C1都有,也沒有一定基準。而且並非所有歐洲人都知道JLPT的分級。如果告訴不熟悉JLPT分級的歐洲人,筆者持有N1證書,可能就會發生鼓勵筆者去考N2這種尷尬的情況。
所以比起解釋檢定分級,筆者常常簡單表示:我用日語寫碩士論文和答辯。這樣一來,至少對方就能知道,筆者的日語在表達方面並沒有太差。
JLPT在成績單加註對應的CEFR的作法,將來可以免除國際交流時難以解釋的尷尬。如果已經通過N1檢定,但想要更新自己的N1檢定成績,也不妨等到2025年7月場在進行。
但讀者們現在或許感到困惑的是:理解CEFR,對於學外語很重要嗎?
考雅思時讓人困惑的單字CEFR分級
或許先從最多人認識的英語檢定托福(TOEFL)開始說起。
根據美國在臺協會(AIT)於2022年尾公布的新聞稿,2021年學年度的留美臺灣人,相比於疫情成長4.1%,達到20487人,為美國的第六大留學生來源,也是臺灣最大的留學目的國:當中攻讀研究所占43.9%,相較前一年度成長11.9%,毫無疑問是推進留美學生人數上升的火車頭(點我)。如果要留學美國,多數研究所主要仍以採計托福作為英語的主要依據:學長姐口耳相傳,申請時分數的安全線至少90分,名校沒100分明年再來。
考慮到現在配合雙語國家政策,大學端全力推動全英語授課(EMI),研究所留美趨勢在臺灣看來只會有增無減,絲毫不受少子化影響。然而,以申請歷史學的博士班來說,過往英語要求除了托福,還得加考 GRE,英語的負擔相對重很多;現在除了醫學和科學史部分仍會要求GRE,多數申請時已經可以只提交TOEFL,甚至可以改提出雅思(IELTS)成績,作為托福的替代選項。
對於報考托福或雅思,網路鄉民圍繞托福跟雅思的差別,常常都能產生激烈的筆戰,內容不外乎哪邊比較難,或者哪邊比較符合真正的語言實力。關於前者筆者沒有考過托福,所以沒有答案,但關於後者,以前的雅思家教老師倒有一個簡單的回答:Albrecht,雅思就是一個考試,你唯一的任務就是打怪拿高分!
實際而言,根據朋友和網路分享的美國博班申請經驗,大家也多半是接近申請季時,在補習班惡補托福考試技巧,短時間趕快衝高分數:反正升大學時都在學測或指考(現在的分科測驗)都玩過一次,考托福時也只是在如法炮製一次。也因此,比起強調托福跟雅思有什麼差別,筆者認為托福跟雅思的共同點反而比較多:參加考試的人唯一的目的,就是努力地燒最少的錢和時間,搶最高的分數。
但硬要說兩種考試有什麼根本的不同,就是雅思是一個歐洲的考試:所有雅思考試的準備者,都會專業的老師被告知,要注意劍橋辭典(Cambridge Dictionary)在每個單字的解釋前,所標示的對應CEFR等級。這對於分數最大的影響在於:雅思如果要考高分,非常強調抽換詞面(paraphrasing)的技巧。特別是口說測驗時,如果用太多A1到B1的單字、重複使用同一單字、或照搬提問時出現的單字,都會被判定使用字彙的豐富度不足而遭到扣分(如果各位讀者沒有老師帶領,也可以參考許多YT頻道的雅思教學影片)。
聽起來好像只要用難的字就能過關?並非如此,因為設計雅思的專家們對於詞彙分級的理解跟我們不同。舉例來說,即使英語只有小學程度的人都知道的「focus」,在劍橋辭典的分類是「C1」級別高階詞彙;反而大家國高中時背得死去活來的「concentrate」,作為「專注」時的分級只有「B1」程度(但是作為「濃縮」或「集中」則仍是C1程度)。為了確保平常能用出高階詞彙,準備雅思時便得平時勤查劍橋辭典,才不會搞錯單字分級,在考試時使用過於簡單的單字,或把分級較高的單字,視為簡單的單字而刻意迴避。
是說,單字長度跟難度分級並無關係:例如「refrigerator」從背誦難度而言沒邏輯地出現在A1級別,只是因為這是日常家電。筆者相信各位要請朋友把牛奶拿去冰時,應該不會說「Could you help me refrigerate the milk」。
然而,與其說設計雅思單字表的學者沒有邏輯,不如說是大家學英語時過於熟悉填鴨教育,導致學起英語並沒有框架與邏輯:這也是有陣子「打掉重來」、「砍掉重練」標題的英語學習書和課程,特別熱門的原因吧?大部分臺灣人對於英語學起來沒什麼邏輯,都心有戚戚焉。如果只準備過托福考試,沒有學過其他歐洲語言,可能就只知道如何填鴨衝高分,而不會想到英語本身也有循序漸進的學習設計。
以單字編排而言,教室用語和簡單生活用品,通常是A1級別會先出現的單字,之後A2和B1級別的課程才會陸續增加日常生活情境使用的單字,最終才會在B2和C1級別,加強較為抽象概念的單字以及類義語。所以大家外語學到後來都會覺得單字量不足,純屬正常現象:本來B2級別以前的外語學習,重點便不是單字量!
認識CEFR對學歐陸語言則真的很重要
但是讓填鴨完所有文法、背完高中7000單的學生,在工作或大學課業繁忙(Perhaps?)之餘,同時還要「砍掉重練」,這不僅太遲,也沒有什麼必要。大家真正會用到CEFR的地方,可能還是以其他歐語作為第二外語學習的時候:因為目前新出的歐語教材,都會附上參考用的CEFR標準。
筆者在大學學習俄語時,為節約大家的荷包,老師通常會從圖書館印一本蘇聯晚期編纂,以英語為輔助語言的俄語課本。雖說是蘇聯時期的教科書,但是初學者的語言學習內容,不管哪個時代也都沒有差太多,特別是文法的部分。所以該課本用起來倒也沒有太大的問題(除了地鐵的意象插圖畫得很像麥當勞的商標):反正筆者光吸收課程就難以負荷,也沒時間檢討教科書。何況老師也會發補充講義(聽說最近新的學生還有投影片能用)!
可是在早大參加中級俄語時,會使用布里茲涅夫時代編寫的寫作教科書,第二版在1980年代更新後就沒有再版。除了年代久遠,受到日本的俄語學習熱潮跟俄國經濟發展的影響,於是就會出現「為了和平的戰爭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基本課題(平和のための戦いは世界諸国民の基本的な課題である;要想到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)」、「我國國民經濟正在飛速成長(わが国民経済は急速なテンポで発展しつつある)」這種奇怪的句子,要同學練習日翻俄:連授課老師看到這個題目,都感嘆編排有些時代錯亂。
目前比較新的語言學習書強調生活化,這種句子大概到C1級別也應該不會進到練習內容當中。但使用年代久遠或中國出版的語言學習書時,可能還是得偶爾忍耐這種奇怪的句子。
雖然不如中國,日本實則經常更新俄語教科書。例如國際學村在2018年翻譯的『俄語文法大全』原版為2016年匹田剛替 NHK 撰寫的自學文法書。該書目前也是國內少見完整的俄語文法書(國際學村標示「針對華人」的學習書,多為自日本或韓國翻譯的書籍)。多數情況日本的初學者教材也比中國完備且與時俱進,筆者常用的俄語工具書,很多也都是日本出版。但是在臺灣,比起英日韓語教材,歐語參考書時常明顯過時:各位都有在大型書店,看過萬年滯銷的過時歐語學習參考書的經驗。更不用提地方圖書館的歐語學習書,還沒被借走或預約的話,時常是上世紀留下的古董。
臺灣近來外語熱帶動語言學習市場的熱絡,其好處為間接帶動新教材的出版,特別是原先教材更新較為緩慢的歐語教材。
例如前陣子瞄準俄國開放電子簽證可能帶來的觀光熱潮,臺灣出版商便大量出版A1級別的俄語參考書,一時之間市面便多了至少三本的新出版的A1程度俄語學習書;此前只有些看似編排就很有年紀的俄語自學書。至於銷量如何呢?從中國繁體化的『走遍俄羅斯』,雖然最終只出到第二冊(相當於A2),但從繁體版第一冊可以推出改訂版的情況來看,至少多數民眾都有接觸初級俄語的動機。這樣的出版熱也擴充到小語種:配合觀光熱潮與2023年7月開通布拉格直航,連捷克語這種小語種,都有A1級別的新教材出版(點我)。筆者稍微翻過後,感覺品質還不輸其他國家的類似教材。
不知各位是否注意到:這些新的歐語教材,都有標示對應的 CEFR 框架。以文法艱澀聞名的德語而言,較完整的自學書『我的專屬德語家教課』系列(點我)於出版之初便考量對應的 CEFR 框架,並標示在封面,方便讀者按自身程度選購。『我的第一堂西語課』系列在前兩冊皆未標示CEFR框架,到了第三冊(點我)則開始強調,適合A1到A2程度之間的學習者使用。雖然並非所有的語言教材都會標示,但確實出版商與教材編寫者,對於CEFR的重視度提升不少,甚至會替原版並未標示CEFR的書籍,增加相關標示,方便選購者辨識。
不過筆者要強調:其實經歷市場考驗的教材,即使年代久遠也不會太差。例如『大家的日本語』初級1的第一版,其自身定位為「邁向二十一世紀」的教科書:細究原因,該書華語譯本為2008年出版,原版卻是上世紀末(1998年)出版。最新的改訂版初級1,則是按照2012年版翻譯,並於2015年出版,則相對較符合時代,但2012年版距離2023年也已經超過10年。即使是上世紀編寫,『大家的日本語』被公認是十分完備的教科書:因此即使未用到2015年改訂版,該書系大架構仍可應付日檢(初學者仍建議用最新版)。
影響到語言學校挑選與歐洲留學申請的CEFR
學習者透過CEFR框架,也能在挑選語言學校時,迅速找到對應自身程度的分級。
臺灣的語言補習班,習慣分級時按照「初、中、高」進行開設。但是,當更換另外一間語言補習班時,究竟E補習班的「初級」跟F補習班的「初級」是否相同,時常會讓人感到困惑。
這個問題在歐洲的語言學校則不必擔憂:即使是不同語言學校,只要在 CEFR 分級標示相同,課程難度理論上也應該相同。例如在柏林上完G語言學校B1.2級別的德語課程,要換至維也納的H語言學校上B2.1級別的德語課,在課程難度應得以互相銜接。如此對學習者只剩教師的教學風格較難預測。若不懂 CEFR 的邏輯,就很難替自己挑選程度適合的語言學校課程,或評估自己在語言學習到達何種程度。
備註:在臺灣,判斷CEFR較為客觀的依據,是透過選用的教科書來判定:以德語來說,德國大型出版社的德語教科書,都會按照CEFR進行編寫。
申請歐洲大學或研究所時,CEFR也是語言門檻的重要根據。在德語區申請德語授課學程,多半要求C1程度;若是英語授課學程,則也會在入學門檻要求相當於C1程度的英語(理工方面則可能只要求B2)。許多申請語言門檻的要求,多半是按照 CEFR 進行設定,再決定對應的語言分數門檻。即使是非德語區的大學,對於語言門檻的設定,都會按照 CEFR 進行劃分。例如申請文組科系,以德語管道就讀德國境內大學的語言門檻是C1程度的德語,那麼以法語管道申請法語境內大學,以波蘭語申請波蘭境內大學,語言門檻都應該會是當地語言的C1程度。
備註:以臺灣大專院校的交換留學申請來說,因為CEFR對多數人較為陌生,有些大學會以托福分數作為換算基準,便出現「日檢N1換算成托福為幾分」這種奇怪的描述。但特別是歐陸,CEFR的分法才最廣為認識。
但實際何種程度才會被認定是C1,則得按照各大學的規定來看。以雅思來說,C1程度則相當於總平均(overall)7.0以上,B2則相當於總平均6.0以上:CEFR 的對應換算,會標示在大家的雅思成績單上。但是,以C1程度來說,德語區的部分大學,會另外定義C1級別的英語力為各分科7.0以上,而非單純以總平均計算。
舉例來說,某生口說項目只有6.5,但是其他分科拿到7.5,則會根據總分29分進行換算,在總平均得到7.0,成績單會標示為C1級別。然而申請德國大學時,按照各分科7.0以上的標準,該生會因為口說項目不足7.0,被判定為B2程度,在申請要求C1程度英語力的學程失去書審資格。同理,如果以歌德證書(Goethe-Zertifikat)的C1證書作為德語能力證明文件,多數德國境內大學也會直接判定不通過:因為歌德證書是用來判定德語能力,而非學術德語能力(表面的理由是這樣)。故必須至少提交C2級別的證書,才會被納入德語管道的書審考量。
備註:申請奧地利的學程只要求C1級別的歌德檢定或ÖSD(奧地利德語檢定)證書,而非C2程度。ÖSD證書在德國視同歌德證書,多數德國境內大學皆比照歌德證書辦理,用於申請時要提交C2級別證書。只是筆者也找到特例:申請曼海姆大學時,若以歌德證書提交,必須提交C2級別證書,惟以ÖSD證書提交時,只要C1級別即可(點我)。可見德國境內大學在語言證書認定,並非完全沒有妥協餘地。另外英語能力證明若提出劍橋英檢(劍橋國際英語認證,Cambridge Certificate),可能也會被要求提出C2程度的證書,才會被視為有C1程度的英語能力。
結論:認識CEFR有益無害
如果大家有打算考取托福以外的語言檢定,那麼稍微認識CEFR的分級方法,對於大家自我評估學習能力,或者制定學習計畫,會有一定的幫助。筆者在制定德語學習計畫時,也大抵參考過 Gabriel 老師從德語學習的觀點,對於CEFR的說明(點我)。目前筆者的德語學習,也確實按照自己的規劃前進。在歐洲語言學習者之間,若以 CEFR 的分級自我描述語言能力,也能方便對方猜測自身的語言程度大抵為何。
特別是針對有打算以語言證書申請歐洲各國大學的人,CEFR也是弄清語言證書門檻的重要工具。如果搞錯所要求的語言程度,在申請學程或大學語言班時,通常就會直接判定書面審查不通過。
因此,如果有打算前往歐洲留學、工作或移民,並且需要一張歐陸語言的證書的話,不妨就研究一下目標語言在 CEFR 分級中的要求,並儘早制定語言學習計畫吧!